干燥劑成污染源,是真的嗎
“干燥劑成污染源”這一說法目前沒有充分的證據,因為市面上常見的干燥劑大多性質穩定,并且一般不會與藥物直接接觸,除非包裝破損,否則一般不會對藥物產生污染。
是否應該在開封后立即丟棄
干燥劑
回答這個問題,要考慮藥物的特性、干燥劑的成分特點和個人的服藥習慣。
●易受潮類藥物開封后還需保留干燥劑
比如,顆粒劑膨松多孔;散劑具有吸濕性;普通片劑時常會加入具有吸水性和膨脹性的輔料;泡騰片吸潮后可膨脹、變形、破裂,易潮解變質;中藥材包裝簡易,易變質;常用的維生素類補充劑一旦受潮,會部分溶解,影響有效成分。
●醫用棉花開封后可丟棄
醫用棉花采用植物成熟種子的毛茸,經除去夾雜物、脫脂、漂白加工而成。藥瓶內填充棉花主要是為了防止口服藥片或膠囊在運輸過程中破損,且棉纖維能從潮濕的空氣中吸收水分和向干燥的空氣放出水分,這種吸濕性在外界環境濕度過大時會導致藥物潮解甚至變質。當藥物開封后,其“減震”使命已經完成,若保留,可能會吸潮,應在藥物開封后丟棄。
什么干燥劑可用于藥物的干燥
市面上常用的傳統干燥劑主要分為4種,即生石灰干燥劑、蒙脫石干燥劑、硅膠干燥劑和氯化鈣干燥劑。這4種干燥劑有的“性子烈”,有的“脾氣溫和”,最危險的是生石灰干燥劑,具有強堿腐蝕性,常導致灼傷食管、傷眼事件。
目前最安全的是硅膠干燥劑,可直接與藥物接觸。其吸水飽和時會改變顏色,提示藥物的保存環境濕度太大,需要更換保存環境及干燥劑。這也說明干燥劑對藥物是有保護作用的,不應開封后立即扔掉。
藥用干燥劑要具有安全環保、無毒無害、吸濕性強等特點,最重要的是應取得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頒發的《藥包材注冊證》。
養成日常藥物儲存及服藥的
好習慣
我們平時應注意藥瓶的密封性,取藥時不要長時間敞開瓶蓋,以免藥瓶內定量的干燥劑過度吸收水分而失效。藥物應倒在瓶蓋上而非手上,避免因取用過多將手上的水分也帶入瓶中。如果服藥時有以上好習慣,藥瓶內環境就會相對穩定,干燥劑不用扔。
干燥劑的風險要防范
相對以上的爭論,我們更應關注干燥劑外包裝上的警示,比如“不可食用”“不可浸水”“不可開袋”“注意兒童”“防止入口入眼”等。在安全的新型干燥劑還沒有全面替代生石灰干燥劑之前,我們還是要加強警惕,將干燥劑的危險性告訴孩子,避免其接觸和誤食。
干燥劑包裝小,孩子的辨別能力弱,在此提醒家長:一是注意把藥物放在孩子難以觸碰的地方,避免其誤食;二是冷靜處理,減輕孩子誤食的后果。
●生石灰即氧化鈣,遇水可灼傷口咽、食管,故誤食者嚴禁催吐,可以服200毫升牛奶,切勿用酸性物質中和,以免加重損傷。
●硅膠干燥劑常呈半透明顆粒狀,不被胃腸道吸收,可經糞便排出,對人體無毒性。
藥師提醒:任何干燥劑都禁止服用;如果不確定誤食的干燥劑是否有毒,應及時就醫。
垃圾分類新時代,干燥劑要
怎么扔
大多數干燥劑無毒無害,可自然降解,所以大家只要按照自己所在地區的垃圾分類標準(一般認為干燥劑屬于“干垃圾”)進行丟棄即可;若干燥劑隨未使用完畢的藥物一同丟棄,則屬于“有害垃圾”。
內容來源:
人民衛生出版社主辦《生活與健康》雜志
文章標題:
《藥盒開封干燥劑是留是扔》
文章作者:
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胡琴
(人衛健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