廣州計劃至2035年推進城市更新約300平方公里
擬推進舊村莊舊城鎮全面改造與混合改造項目297個
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羅仕、通訊員穗外宣報道:6日,廣州市政府新聞辦召開《廣州市城市更新專項規劃(2021-2035年)》公開征求社會公眾意見新聞發布會。記者在會上獲悉,廣州市規劃至2025年,累計推進城市更新約100平方公里;至2030年,累計推進城市更新約200平方公里;至2035年推進城市更新約300平方公里。
分區分類落實城市戰略
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鄧堪強在發布會上介紹,該《專項規劃》立足廣州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定位,銜接“南建面海新城、北筑產業極點、東立綜合門戶、西聯廣佛同城、統籌山城灣海、貫通功能走廊、壯大合作腹地、強化灣區核心”的發展策略,明確城市更新重點區域,實施差異化更新策略。
為解決城市增量預留空間日益稀缺的問題,《專項規劃》統籌新增用地與存量用地資源配置,規劃至2025年,累計推進城市更新約100平方公里;至2030年,累計推進城市更新約200平方公里;至2035年推進城市更新約300平方公里。通過微改造、混合改造、全面改造多種更新方式并舉,推動低效存量土地的盤活再利用,支撐高質量產業空間與公服設施供給,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。
《專項規劃》還明確項目正負面清單,優先推進涉及“十四五”規劃近期發展重點、歷史文化保護、戰略發展區域、重點功能片區、樞紐門戶、交通干道等的城市更新項目。對不符合“三區三線”、歷史文化保護、城市環境總體規劃等相關規劃,或是大范圍涉及生態廊道且預判改造難以平衡、建設用地規模缺口較大、可能導致“田中城”等情況的城市更新項目,原則上不列為全面改造項目。
《專項規劃》明確,至2035年,擬推進舊村莊舊城鎮全面改造與混合改造項目297個。其中:舊村莊改造項目281個,包括全面改造項目259個;混合改造項目22個,主要為涉及歷史文化名鎮、名村、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舊村,在落實相關保護要求的前提下,以核心保護區微改造及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和活化利用、其余范圍可全面改造的混合方式推進。舊城混合改造項目16個,綜合運用各項政策以“留改拆”混合改造方式推進。鼓勵推進老舊城區微改造項目、外圍地區鄉村整治提升項目。
強化公共基礎設施供給
村鎮工業集聚區作為全市存量用地的重要類型,《專項規劃》提出,至2025年擬推進村鎮工業集聚區項目246個、總用地面積約1538公頃。其中,采取政府收儲約363公頃,單獨改造約454公頃,納入舊村改造約273公頃,微改造約443公頃,淘汰關停約5公頃。
《專項規劃》同時提出,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風貌區,以“繡花功夫”促進活化利用。加強歷史文化名鎮、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,保持建筑、村落以及周邊環境的整體空間形態和內在關系,在風格、色彩、體量、高度和空間環境等方面實現新舊融合。保護古樹名木及其后續資源、大樹,不破壞地形地貌,不伐移老樹和有鄉土特點的現有樹木。
《專項規劃》提出,通過城市更新補齊教育、醫療、養老、環衛等公共基礎設施短板,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,打造有溫度的城市。統籌考慮周邊業態、居住人口、職住平衡、租金承受能力等情況,規范保障性住房和人才公寓等政策性住房和中小戶型租賃住房配置,豐富房源戶型、增加套數供應,助力完善住房保障。